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
【65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报告(二):认知海洋牧场——从“资源与生态”的角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06]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一、时 间:2021年9月9日(周四) 14:00

二、地 点:威海校区第二报告厅

三、主讲人:姜昭阳

四、主 办:科研处

五、承 办:现代海洋分论坛组委会、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

六、讲座简介:

从海洋牧场工程与生态学的角度,介绍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动态。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构想最早由曾呈奎院士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即在我国近岸海域实施“海洋农牧化”。1979年,广西水产厅在北部湾投放了我国第一个混凝土制的人工鱼礁,拉开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序幕。截至2016年,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55.8亿元,建成海洋牧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涉及海域面积超过850平方千米,投放鱼礁超过6000万空立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沿海各省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积极进行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通过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相结合,在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七、主讲人简介:

姜昭阳,男,1981年出生,博士,副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增殖养殖工程专业,2009年至今,任职山东大学(威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专业领域为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方向包括人工鱼礁、网箱等海洋牧场工程的水动力学性能研究,以及环保型渔具渔法、鱼类行为学研究。

编辑:宫坚莉  /  审核:黄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