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15 > 鹿林院长活动集 > 正文 >
鹿林:课程的结构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0-15]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10月9日,best365网页版登录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院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四讲《课程的结构》,全文转发如下:

第四讲 课程的结构
院长 鹿林

    人才培养是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自我教育等教育环节协同完成的,其中,课程承载着第一课堂的培养内容,依据课程体系的要求传递着知识、训练了能力,实现了提升学生境界、启迪学生智慧、打造学生专业能力等功能。而如何使每一门课程达到应该的效果,却需要对课程的构成精心设计,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达到规定的标准。
    一 、课程的内容构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其构成至少应包括:教与学的内容及其实现方式,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式和结果。把课程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构成是不够的,它是知识由教师过渡到学生的实践活动。教与学都依托着课程的程序进行,但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不尽相同,学的内容可以在课程的内容基础上尽量扩大,如: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多思多想、多阅读参考书,就拓展了课程的知识内容,这是课程开放性的基本要求。实现方式既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第一课堂的方式,也包括课余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方式;课程是实践活动,其实现方式就应该是创新无限,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应该是持续升级的过程,我们所创新的“调研、规划、实施、反馈”的循环提升法就是基于此。质量标准是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水平要求,包括教的要求和学的要求;如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要准确清楚,被学生所理解;学生不能疏漏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且努力理解掌握。评价方式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课堂讨论、作业、实验、考试等;也包括学生自我学习的评价,以及对教师水平的评价等;更要有督导人员、管理人员等的第三方评价。评价的结果既包括老师教的效果,如期末班级考试成绩人均80分、各方对教师授课水平的综合评价等;也包括学生个体的评价结果,如:期末考试90分或不及格等。对于评价结果的应用,可以不断改进课程的水平,也是对教师和学生个体自我反思的重要依据。
    对课程内涵的进一步延伸,就会涉及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升、教学组织方式的不断优化、激励机制的导向、硬件设施等基础性和条件性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汇总、发现、寻求不断改进的办法,这是演进提升组织行为水平的增长点。
    大学四年,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有几十门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是由课程体系的需要所确定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是由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所引导的。课程体系的重构就是要明确体系总的目标任务,明确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明确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构成及实现方式。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依托着某一学科的知识形成的,也可能某一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方面形成了几门课程。在过去的实践中,这些貌似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和构成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转型中,都需要重新审视。主要的关注点:课程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尤其是课程体系中来斟酌。这就要求将课程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功能和作用描述清楚,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勾勒清晰,把课程体系编辑成为有机体。显然,几十门课程、许多人承担、四年的跨度,要将其浑然一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 课程的实现过程与方式
    每一门课程都会有自己的讲义,编写了课程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知识点及其标准、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也会规定主要选用的一本或一组教材等。教与学都是实践活动,要达到教学的效果,需要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育就象涓涓的细流,要流入学生的心田,至少有三个要件:信息输出、信息通道、信息接受。教与学的这三个要件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筑的,在这个过程中目的是一致的,主动权在教师,效果在学生。
    1. 教的奥秘在于畅通渠道和信息流动。课堂是由教师主导的进程,因为教什么和如何教大部分是教师说了算,但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关键点却在于学生的努力。何为信息通道?就是学生愿意听。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讲,学习的效果就好;萎靡不振的听课,学习的效果就差。原因在哪?没有畅通信息通道,主责是教师。信息通道是师生对知识输出与输入的共鸣,是思想的流通,是师生的心心相连。通道的构筑是课堂上与课堂下的合成,当某一位教师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得到了学生的较好评价,被一届届的学生所传颂,面对一个新的班级,往往是他还未登讲台学生就翘首以待,这就是靠自己的美誉,先筑起了良好通道;亦或是某一位教师其学术水平了得,如获得了什么大奖、发表了什么学术文章等等,也可以先声夺人地筑起良好通道。这说明任何成绩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醇香更容易被学生所嗅到。但过去的成绩只能是具有了筑构良好通道的基础,并不能代表课堂上真实通道的畅通,过去的名声能耗过一节、两节学生的耐心,却不能耗过多时,不迷信权威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进步,因此,表现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真功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所讲授的知识非常熟悉,而且还要不断修炼表达知识的方式,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寻的激情。加速提升教学水平是永久的课题,这既包括着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也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提高,也包括教学基础设施、现代教学条件和运行机制的持续进步。数字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提升平台,我们应该积极地全方位地登上这一平台,如:借助慕课的形式,提升知识传递的持久性、集约性、清晰性,拓展其影响空间和人群,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演绎,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构筑信息通道,实现学习容量的扩大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当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都实现了慕课的时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有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争取变革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增值。
    通道故然重要,但实现传递课程的信息是主要目的。课程所要承载的内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难点,每一门课程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空中实现每一门课程的功能,需要对课程体系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学科知识反复锤炼,以实现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如同是《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但对轨道交通与信号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其功能作用是有差异的,课程内容的构成也就应该不同。我们要将每一门课程,都打造成为精致的一部分,严谨地镶嵌于课程体系之中,使课程体系成为咬合密切的有机整体,从不同的方面培育着学生的成长。就像劳斯莱斯汽车,其汽车的运输功能与其它的汽车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优良在于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都优良,才构成了整机的优良。就是一个螺丝从选材到加工,整个过程都优质,才能达到在整机上的严丝合缝。不要以为基本功好就是学得多,学精了才是扎实的基本功。就像一篇好文章,从立意到遣词造句都恰如其分,才能够达到文章的高水平。我们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只有将每一个培养过程、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做到了精致,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形成这样的理念,即人才培养的各部分功能,都要围绕着打造本专业成长力很强的精致化人才的目标来实现。就像打磨一把尖刀,每一个步骤都在促使其锋利异常、穿透力极强。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能力,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显示出其实战能力强的优势。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就好像是人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旁观其它的专业知识群峰,其理解力也会大大提高,触类旁通的道理就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中,十分注重了知识的开放性特点,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就是要重构目标清晰、体系集约的人才培养体系。
    2. 学的美妙在于心系其中。课程的内容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用心的学习,也难以寻觅到学习的真谛,编辑了优质的课程内容、构建了良好的传递通道等等都是外部的因素,而知识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却在于自我打开心灵的大门,用心田的渴望去吸吮知识的给养。无论课程内容多么厚重,心力和汗水都可以使其松软分解为由繁到简、由难到易,变为充分为自己所吸收的成长营养。学习的美妙可能就存在于对知识的反复品味之中,丝丝入理就可能举一反三;囫囵吞枣也只能是穿肠而过,留下的也就只能是皮毛的东西。因此,作为教育的信息接受者——学生,是课程结构中的目的性内容,如何将课程学习的客观要求,转化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应该成为课程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并实施全过程控制性活动,是保证实现课程要求的必要举措。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方式很多,私塾先生的戒尺很有威慑力,但也不一定能让学生学好;严厉的期末考试也只能是秋后算帐,过程不努力结果考不好,即使后悔也不能让时间倒流。把握好学习过程,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过程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把对知识的学习升华为内在的成长需求,才能体验出学习的乐趣和美妙。如何使得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并变为终生学习的习惯,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营造。
    三、课程质量的保障
    学生在校有3、4年的时间,人才培养过程长,培养活动环节多,具有相对分散性,使其成为集约的人才培养体系,就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每一项培养活动的实现过程和绩效都留下清晰的印记。任何事情都可以管理,而没有量化就难以管理。课程也需要管理,其基础是将其绩效予以量化。至少要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要严格执行课程的总要求和每个知识点的质量标准,即对质量的评价体系要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二是对实现课程质量标准的评价要真实,量化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对教的评价、对学的评价。
    1 .要严格执行课程的质量标准。在课程的讲义中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表述得很清楚,重点内容要简练,使学生便于学习和把握,要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表述得非常明确,课程的质量体系,就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的标准组合而成的。即在设计课程知识内容的同时,也标识了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刻度。设想:课程的讲义,每页的页面都是有两部分组成,以左侧为学科知识内容,右侧为知识点的标准,使知识点和质量标准都相互对应,就会使课程的结构更加明朗。
    例如:《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 著)第2章第2节《外部环境:约束和挑战》中有下图:

    可以看出,这样就把知识内容、质量标准都明了了,学习的程度如何?依据质量标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我实现测量,从中可以更好地检测教学和学习中的优与劣。看似简单,只要坚持每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都达到质量标准,日久天长就会变为不简单。对任何学问坚实的基本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2. 师生结合评价学习质量。课程的质量标准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标准,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标准,对评价体系的充分掌握无疑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清晰的课程质量标准,要求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完成基本要求,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运用,但课程的知识内容必须严格遵守,因为课程学科知识的构成,是蕴含于课程体系的整体逻辑性之中的。学生要学会自觉地运用质量保障体系,动态地检验自己的学习质量,依据每一个知识点的质量标准,每一节、每一章都严格地度量自己的学习绩效;要让我们的学生牢记,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特点,对每一个知识点精致化掌握的极端重要性,无论是遵循已经形成的学科范式,还是冲出已有学科范式去构建新的范式,都需要对已有知识的充分理解。况且,交通事业每一个细微的小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生命安危,我们要依托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反复严格地训练交通人精致化的作风。虽然,课程学习质量可以由老师来检查,但仅靠一人的精力很难真切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我们应该使学生自我检测成为成长过程的自觉行动。当然,要加速推进检测评价方式的数字化建设,将日常学习的成绩随时显性化。一纸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应该尽快成为过去。
    课程内容的演进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要求课程内容,既要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持续改进,又要根据学科知识的进步不断地完善对课程的内容编辑与实现。每一名任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和日常的思考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可以不断改进的知识点,都可能是课程演进的契机,我们不可错过。但对每一处的变更要有充分的论证,而不是随心所欲,要将每一处变更写出其理由,放在课程体系中比较。因为课程中每一个知识点,不仅属于本课程所有,更是课程体系所有,这样就使得课程内容的变更具有了整体性的寓义。所以,建立课程内容演进的交流平台,就成为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必须。我们可以运用习惯了的会议讨论的形式,大家当面发表意见,每学期安排几次讨论会;更要加快建立网络平台,使详尽的内容表述,更具有了资料的交流价值,当然,这还要求建立互动机制,使得课程体系中的相关人员不断地予以回应。一门课程中某一个知识点的变动,都可能发展成为体系的全面演进的撬点。课程学科知识内容演进,质量标准也要相应地完善,实现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有可能随之变化,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人才培养体系就会不断地进步。
    演进不只是课程体系的工作,也是方方面面的保障水平提高的契机,因为课程内容的变迁,可能需要相关因素的配合,如教室、实验室的时间安排,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适应,后勤保障条件的适应等等,都要建立协同演进的柔性机制,围绕着课程的一步步优化,机制也在不断的更新演进,将课程的变革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进步的触角之一,跟随着课程水平的不断提升,推进整体服务保障水平的提升,使日日新成为学校发展的常态。这将是对我们组织进步的重大挑战,要求组织管理的思维方式也要随着变化,将习惯了的由上至下的管理方式,转换为由人才培养活动一线的变化引导着机制的配套适应,将管理服务的目光始终盯住一线的需求,协同的精神就成为了团队实实在在的行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