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est365网页版登录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校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七讲《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的设立和功能》,全文转发:
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的设立和功能(上)
校长 鹿林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系统,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的内容设置和质量标准而设立,以有效的运行保障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一、评价系统的建立
评价系统的构成至少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保障作用。即用评价系统量度人才培养的内容实现状况,保障人才培养体系达到自身要求;二是引导作用。即汲取外部评价系统的理念、方式,引导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 评价系统来源于培养体系的内容
评价系统的基本内容构成,就是对人才培养体系预设效果评价的集合。即人才培养体系要达到的目标,课程体系、课余活动、自我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每一个人自我规划要实现的具体要求等等,循着人才培养的过程,对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评价内容的集结,即评价系统。应至少有如下几个环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设定是否清晰准确,如何描述,其内涵是什么?既是人才培养系统的首要指标,也是评价系统的第一指标。我们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交通事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各专业细化本专业的目标定位,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具有一定国际工程视野,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行业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主要就业工作岗位为工程师和管理者,并明确提出了国际化、成长力的要求。试比较另一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复合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显然,两个不同的目标定位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以满足人才需求的细分市场为出发点,强调了围绕着实现市场需求的目标定位而配置资源的特性。后者是以学科或专业为出发点,强调了围绕自我优势掌握知识能力为要求的配置资源特点。显然,后者离市场需求远了些,这可能就是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结构不优的原因所在。目标定位是评价的第一指标,各专业要清晰描述,这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起点。
2.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和自我教育三部分,各部分内容的质量标准的具体细化指标,是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重中之重是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实现的预期效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的依据,我们习惯的课程体系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互之间的界限,会随着内容的重构变得模糊;强调体系的整体有机性,要求每一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功能清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以实现课程有别,逻辑构架紧密。依存着每一门课程的结构布局、功能分布等形成了标准点、知识点等质量标准和评价方式,各门课程质量标准的集合就是课程体系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既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又要引导师生明确体系的内容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学生成长和学生自我成长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评价系统还应该起到对课程体系内容的诊断功能,即看看体系的设置是否符合目标定位,是否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课程是评价系统所要监控的重点。假如:一门课程由10个标准点构成,每一标准点又由10个知识点构成,本课程就有100个知识点。评价系统就是要对标准点、知识点的预期效果描述清楚,并对过程是否达到标准点质量要求进行评价。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为例,其内容由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三部分构成。如果每一个战略为一个标准点,而每一个标准点又包括很多知识点,知识点1为基本概念,质量标准为清晰描述要义;知识点2为一般应用领域,质量标准为清晰概述各个应用领域;知识点3为案例分析,质量标准为清晰掌握分析要点……以此类推形成了本课程的知识点所对应的质量标准的集合。
课程不仅是知识素质能力等内容的构成,还包括了对课程实现方式、方法的要求,就是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方式的问题。比如:某一门课的理论教学课时占65%、实践教学课时占35%,如何达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最佳教学效果就是教学的组织方式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有许多的组合方式,简单划分为理论课有多少节课,实践课多少节容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大都是相伴而行的,理论课穿插了实践的内容,实践课也有对理论的阐述。比如说,《竞争战略》这门课,在讲到成本最优的时候,老师可能会给大家出一个课堂练习题,在课堂上用不同的物品进行交换,看哪一位同学能够获取的物品的相对价值最高,即投入产出收益最高,就是成本最优(当然,这里仅考虑了市场价格的因素),这是阐述了一个理论问题,但通过了一种实践性活动完成了理论学习的内容。同样道理,在实践过程当中也会有理论的学习,比如在工程中心参加机床学习和练习活动,老师会先讲一些车床的基本原理、加工的方式方法等知识,这些都属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又是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简单的以课时而论,而应该从机理上分析清楚,根据内容的结构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性课题,我们以往习惯性的做法是,设置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一批人在全校开课,这样做容易形成课程实现的载体,如可以形成队伍、可以编制教材、可以产生成果等等,但也往往很容易陷入传统授课的范式,又把创新创业当成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能否真正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却需要商榷。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需要创新实现,无论是内容的创新还是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共同责任,如果能够基于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内容,结合课程的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那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变化。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依据各自的理解教授创新创业,就会从若干视角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的内涵,其思维方式就会有更多的启发,就更有利于对创新创业的感悟。教育是对学生的启迪,而实现创新创业需要启发和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自我行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将学生那富有激情的想法变为行动,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围绕着培育和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而设置,鼓励学生将创新的想法变为创新性活动。当然,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当做课堂内容是不够的,课余实践活动是更加丰富的教育活动,在学生创新创业的真实实践中,会产生一些很好的案例,会更能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当然,这会对评价体系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内容,评价的复杂性也就增强了,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的教育培训指导水平,其二是学生的实际收获,包括思想的收获和行动的收获,这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因而评价体系也应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多样性而设置,其评价方式和效果认定也需要创新设计和实践。
由此可见,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不仅是包括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还包括实现教育效果的教学法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教案。我们所要建设的评价系统,既需要将教科书中每一个标准点、知识点预期效果的质量标准系统化,也需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还需要体现教学法的质量标准等内容,由此构成了本课程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质量评价,是依据评价系统中的可考核指标点,测定学生达到标准的水平,包括了作业、课堂交流、考试等方式,各项评价活动所形成的总分数就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的质量评价,一是本班级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二是对教学研究的成绩。要加密过程的评价,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动态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也可以及时提醒教师教学的表现。
所有课程的评价系统集成就构成了课程体系的评价系统。
(2)第二课堂体系。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宽泛,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看似不规则又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加体现学生成长的指向。评价体系如何设置?活动达到的效果如何测量?需要创新评价体系。分类评价或许是一种办法,如: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训练项目,学校可以设置许多的项目作为引导,如果我们每年有许多不同的竞赛性活动,将会形成浓郁的氛围,对学生成长的熏陶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也是对参加校外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淀和选拔,这样就容易形成学生科技活动的骨干群落。各个学院也应该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形成一些专业性科技活动项目,不断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科技活动的评价系统可以分为两部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参加竞赛的成绩,参加是基础,即便是不能取得竞赛成绩,也是很好的锻炼过程;不同层次的竞赛成绩是评价的重点,对应不同等级的竞赛成绩设置质量标准,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对老师指导学生的成绩评价,既有对日常工作的指导,又有对学生竞赛成绩的评价。
同样,其它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实现评价,如对文体娱乐性活动、社团活动等的评价,都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将成长的因素赋予活动目的之中,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活动价值,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镶嵌于适当的评价系统,就可以不断地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教育意义,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学校的品牌活动。通过加重对品牌活动的评价成绩,不断地完善和丰富活动的内涵和对成长的激励作用,这些活动就会在一届一届学生中传颂,其品牌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3)自我教育体系。美食再好不吃进肚子里就不能变为给养。教育也是如此,再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自己不去感受和汲取,也就不能转化为强壮的素质,教育的真谛是将教育变为自觉的行动。自我教育体系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标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循着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一步步实现自我的提升,路径是老师设计出来的,但走扎实却需要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努力,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不同,天资所占很少,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二是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自己在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的教育活动,如选择第二学位、尝试创新创业体验等等,如果能够实现人的工作与兴趣相结合,就更有利于做出成绩。强调自我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对自我成长的督促,既是组织的引导,也是自我成长的必须。对自我教育的评价,很重要的是要实现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将自己的成长的情况置于自我监督之下,时常反省自己,做到自我鞭策和激励。外部的评价主要是对自我教育的规划、实现效果、自我评价方式等等进行评价,以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二)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引导作用
评价系统既是对培养体系的实现效果的反映,也要引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引导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我们应该积极消化吸收诸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高校质量评估、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规范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重构。
1.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自我评估、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动态数据库等“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我们学校面临的是审核评估,其指标体系是6+1项目、24个要素、64个要点。“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是以学校为载体,重在评价学校的整体状况,由对学校整体的评价延伸到对专业的评价。学校的水平是由各个专业集成的,但学校审核合格并不一定等同于每一个专业都能审核合格,各专业资源在统计上的共享,可能造成了某些专业洼地。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来源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和做法,体现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专业为评价载体,强调对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即产出导向,考察毕业时的水平和毕业五年之后的状况,由对学生的评价延伸为对老师的评价、对专业的评价、对学校保障条件的评价。一个专业符合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并不等于全校的专业都符合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建设好每一个专业是高校竞争力所在。
3.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注重过程中细节管理的严格性。海上行船整体的安全性是靠细微之处的安全所保证的,每一个点的变化都要及时在整体中予以反映,细节很严格,程序很完整。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学校是一个整体,一切决议文件、行动指令的变化,都应该及时地反映在系统的文件中,不断地调整管理细则。
三个评价体系在整体、专业、细节等方面的评价各有其侧重,都很有借鉴意义,best365网页版登录人才培养体系要努力使三者融合为一体。其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对培养体系建设多了一些规范和参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