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16 > 领导文章 > 正文 >
鹿林: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的设立和功能(下)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31]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近日,best365网页版登录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校长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之第七讲《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的设立和功能》,全文转发:

                       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的设立和功能(下)
                                     校长  鹿林

     二、评价系统的功能
   (一)度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的状况
    人才培养体系中对每一项培养内容、每一个培养环节都有清晰的标准,对实现的方式也有清楚的要求,也有充分的创新空间。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整体的实现程度和局部的实现程度如何?要通过评价体系来度量。即对照着体系的质量标准,通过可考核点考察实现的程度,使人才培养体系所达到的效果显性化。依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更加注重了对学生个体实现程度的考核,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达到标准,如四年学业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了70分,即为达到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如果是平均学分绩点达到了100分,那也是圆满的完成了培养标准;二是达不到标准,如平均学分绩点不足70分,则是没有完成目标定位的要求,不能取得学位证书;三是超过了标准要求,如:在某一方面有重要创新性成果,超出了一个本科毕业生的水平,那就应该认为超出了培养标准的要求。而每一个学生的实现程度,又是由每一个具体的环节的实现程度所构成的,学生日常评价就是整体结果评价的基础,而每一个具体评价的项目又是体系所规定的,如:每一门课程设置了若干个标准点,每一个标准点又设置了若干知识点等,对每一门课程的考核,就会落脚在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就要通过重新学习来补充实现,这样,就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评价,达到对整体目标的实现。对某一项课余活动的考核,也要落脚在对活动设计要求的实现程度上等等。通过评价系统,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成情况有了清晰的显示,不能达到目标的症结点在哪里也就一目了然了。
    对学生实现质量标准状况的考察,实际上也是对教育者实现程度的考察,通过对学生成长程度的考察,实现对教育者的绩效考察,并对过程的理念、实现的方式方法等要素进行组织的评价和个人的反思。如:老师对一门课程的教授效果会表现为,一是对班级平均成绩的评价,关注了班集体学习的达到水平;二是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学生的评价,通过对学生个体成长程度的评价,引导教师由关注群体教育向更加关注个体教育的深化,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都会有个体的差异性,往往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其差异性就更大一些,或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兴趣影响了全面的学习,或是自制力差,或是吃苦精神不足,或是有特殊的原因等等,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挖掘出其闪光点。我们现在的资源条件还达不到因人制定培养方案,但那应该是我们的努力目标。而基于现在的培养体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教育体系的作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个性化发展。因为,在当今分工日趋复杂的时代,一个人能干的事情很少,只要干到精致的专业化,其竞争力就会凸显。
    (二) 度量的方法
    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特点,过去我们习惯了的一考定成绩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应用型人才很重要的是实战能力的训练,很强调实践性、适应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一纸考试很难包罗能力的学习训练水平,需要强化全过程的评价,因而对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考试、考察、面试、操作、作业、论文、心得、查阅等等方式方法都应穿插于其中,目标指向是将体系中所涉及的内容,都要有明确的评价方式来实现,将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感悟和行动的能力。要让紧迫感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须臾也没有放松的机会,考核要落实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之中,一点点的疏忽和放松,就会在马上的考核评价中显现出来,只有再回去学习,才能够顺利实现眼前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学分重修是要有代价的,既要有时间精力的投入,也要有经济的投入,重修不只是学分的问题,也是对学生行为教育的很好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要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要严格过程的考核,成长是经过一个个小台阶不断地提升的,不能通过就需要反复学习直至越过,要将日常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之中,这样,就会较好地避免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待到期末为了考试,而匆匆地恶补一番,草草过关的不良习惯,这样的成绩也仅就是为了分数,缺少了日积月累深刻思考的体验和消化,很容易随着考试的完成,很快就淡出了头脑,而不能很好地化为自身的给养。中国式教育大多强化考试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努力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这无疑是必须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传承的问题;但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在传承中学会创新更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所在,也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刻意训练的基本功。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更应该将学生创新的情趣激发出来,并学会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学习的评价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能力、独具匠心的创意等等,可以更多地促成创新的思考和创新的实践,这样的创新很可能打破技术的范式,展现出原创性的东西。如何在评价体系中将这样的理念变为行动的引导,却需要我们创新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将柔性评价的方式赋予其中。我们适用于刚性评价指标的设置,行或不行的质量标准更多一些,而介乎于行与不行之间的地带,却考虑得不足,这恰恰是容易诱发创新的地带,行或不行的判断很可能只是用我们习惯了的评价方式得出的结论,许多一时难以形成结论的东西,随着科学的进步可能就明了了,我们要适应那些没有统一标准和结论的评价方式。我们鼓励学生超越教材的拓展性学习,读经典就是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有一些聪明人在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解,经典著作就是他们思想的结晶,读经典就是从他们的成果中汲取给养,也是帮助自己站得更高一点,甚至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如何评价学生对经典的学习有许多的方法,诸如:写读后感、撰写论文的引述、在实践中的借鉴、在创新中的延续或颠覆等等,都是很好的评价方式,关键是如何使评价落地。我们应该在更多的方面,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拓展进行评价,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学精神和情趣的培养,因为,真正的人才是在自觉学习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社会,学习已经成为成功的基石。
    (三)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诊断与分析作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而进步的基础是发现不足,评价体系的作用不仅是测量体系的实现程度,更有对体系设置科学性的诊断性功能,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体系内容构成是否合理,发现其中的不协调项目。如目标定位是不是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要看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具体的从业岗位上是否称职。有谁来说?所在单位的评价,同事们的评价,当我们审慎地分析评价的内容,就会发现我们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就可能发现结构性问题,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现在的学生多了一些知识储量,少了许多实战能力,吃苦精神差了些,团队协作不足等等,这些不足看似表现在学生身上,实际上是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不足,如何改进?这就是结构性调整,我们习惯性的做法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需要,设置一门课程来解决,而诸如吃苦精神、协同能力等问题不是哪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需要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协同,如果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就有意识的强化对吃苦精神和协同方式等内容的训练,就会在不自觉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同样,如果在课余活动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吃苦精神和协同配合的训练和教育活动,就会多方位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又比如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可能是在课程体系中缺少了此方面的训练,我们的实验室学生进去的太少了,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泡在实验室里?让他们不断地操作设备,拆装样机等等,动手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锻炼的,就是简单的螺丝钉的拧上拧下也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够找到感觉。看似动手的实践,实际上是实践的精神,不仅是会不会干,许多的时候是敢不敢干的问题,这反映了我们的学生是不是训练有素。更深入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的不足,就会发现关键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所经受的培养体系是学科性的培养体系,本身在成长过程中就存在着轻实践锻炼的问题。明白了教师自身的缺失,就应该补上实践能力的训练。到企业锻炼、考察学习、开展科研与科技服务等等有许多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的机会,由整套设备的交钥匙式购买,转换为部件购买、辅助部分自制为主的集成式建设,这样可能既会节省成本,又会增加了一些实践性训练的机会,如果师生同干效果就会更好。如何调动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机制的激励作用要显性化,需要我们调整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是一个整体联动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分析、调整才能够实现整体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是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的载体,评价科技活动效果的标准之一是科技活动取得的成绩,如获得了国家、省内、学校的成果奖励、实现了推广应用等。而这些科技活动采取了各种协作方式,有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也有学生兴趣组的活动,还有个人的兴趣活动,借此可以对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配套方案进行指向性分析;如何对学生科技活动、对教师指导科技活动进行激励?需要依靠评价体系的诊断和分析的功能,针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完善和解决,就会使得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指向。
    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透过现象深刻分析问题的原因,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诊断和指导作用就更不可低估,任何现象都会有其产生的原因,或是组织机制问题,或是组织文化所系,或是工作者自己的行为问题,但无论问题发生在哪里,整体看都是组织的问题,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是组织行为,一切问题都是学校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学校的信誉;提升各个环节的工作水平,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评价的重要作用是透过具体的问题,提出组织设置的问题分析和运行机制的改进。如:我们司空见惯的教室卫生不洁问题,看起来是没有及时清理的小事件,但作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成为了由个案到普遍现象的问题,就说明存在着管理的缺失。解决类似的事件,可以组织人员临时清理,批评有关人员,但时过境迁依然如故;或是应该明确责任,督导落实,实现卫生整洁常态化。机制的清晰,加之思想教育,目的是保持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如果能够将精致化真正落实,学校整体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为什么是精致化而不是精细化,细与致一字之差,内涵有很大的不同,精细是将要做的事情细化做好,精致则是在精细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好,“致”为格物致知之意,精致化的潜力无限。
    评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投入效益的反馈,每一个活动都是有成本的,表现在人财物的付出、精力的付出、时间的占用等等许多方面。机会成本的概念,尤其是时间的机会成本,应该时常运用于我们的评价之中,细细分析教职员工的工作状况,我们会发现人浮于事的现象是存在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就是人力资源投入的不效益,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其讲课水平却多年不能为学生所认可,固然有个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自身投入不够,即便是不适用于教师岗位,也可以转岗到其他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改进教学水平,带来的是对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长期影响。如果能够实现对履行岗位职责的真实评价,就有可能推进学校的人尽其才。多年来我们购置了数以亿计的实验设施、办公设备,建设了数以万平米计的房屋等等的物质资源,是不是物尽其用呢?显然,远远没有达到,best365网页版登录实验设施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原因可能是采购时调研不够,造成了投资浪费;也可能是我们不习惯进实验室而忽视了工科高校应有的教师特点;也可能是我们长期缺少实践锻炼,而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足;也可能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而没有很好的激励起大家进实验室的积极性等等,由于老师进实验室的局限性,也就影响了学生进实验室的积极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足了。也要藉此评价体系的作用,对运行过程中学校投入不经济的现象进行评价,如:对提高师资水平的投入,是否达到了初始设想目的,包括对个体的评价和对政策作用的评价,那些对教职工培养投入不珍惜,学非所用,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够等等都要逐步深入评价,我们鼓励在自己专业水平的演进中提升自己素质。对那些公地思维造成的争资源、不节约等,都要通过评价系统的比较,使投入效益更加清晰。资源的集约不能限于笼统的概况性的泛泛而论,要细化为对每一个实验室、每一台设备、每一间房屋的集约使用,对每一分钱投入的集约分析。造成浪费的行为可能各有其不同的原因,评价体系的作用在于发现具体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为各个层面的改进提供参谋作用。更为可惜的是那些不被我们重视的时间的浪费,需要我们创新机制实现集约,每天会有多少人为了签字而来来回回,又有多少人因为程序繁杂而心怀不快,又有多少人因为手段的落后而耗时耗力,每天24小时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做无用功的时间多了,做有用功的时间就少了。许多无用功是因为组织的规则、旧习、不作为等造成的,更甚者固守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滞后了组织的改革,浪费也就难以避免,组织的绩效是有用功所实现的,因此,应该将时间成本纳入价值体系的监控之下。
    三、对评价系统的评价
    教育部本科高校审核评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等,是构建best365网页版登录评价体系的主要来源,也是在best365网页版登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应用,是理念交融、实践尝试的过程,要使其真正达到如期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和集成,需要融会贯通三套评价体系的精髓,在我们自己的实践中形成符合best365网页版登录实际的评价体系,是不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分析、体验、斟酌外部体系理念的真正寓意,而不能笼统地照搬照抄。
    (一) 对“产出导向”概念的商榷
    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许多中文推介资料中,很多时候都会提到“产出导向”这一概念,意思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载体。这个概念很容易给人以误导,使我们忽视了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型人才培养,都专注于对学生的培养,但两个培养体系却有很大的不同。学科本位的培养方式,是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体系,而对于如何将学科知识较好地在实践中应用训练少一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定位,将学科知识寓于目标实现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用型培养和学科型培养都能够实现学生的产出,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指的学生产出,与学科教育所指的学生产出显然是不同的,不同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将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目标的问题。如果我们仅强调学生产出,而不将学生产生与市场需求动态地密切结合起来,那就可能固化了人才培养体系,就有可能使人才培养偏离了市场的需求。我们正在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来源于市场的需求,目标定位的实现是由学校与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学校致力于打造培养学生成长的条件,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而实现目标定位,学校、学生是统一体,共同迈向目标定位。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注重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时学生的自我成长幅度,是积累式的成长。而以目标定位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学生成长与目标定位的匹配程度,是对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评价,评价的是学生在毕业时的成长水平与目标定位的距离。一个是学生成长的程度,一个是达到目标的程度,两种评价方式同样都是以学生毕业时和5年后为时间节点,一个是成长度,一个是达成度,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评价的是学生成长的幅度,一个是评价成长与目标定位的距离。由此可见,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模糊了市场需求对人才评价的导向。我们应将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情况,确立为构建best365网页版登录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这既明确了评价的主要参考量,又便于引导师生员工的眼睛要盯住市场的变化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二)毕业时和毕业五年后的评价的差别
    毕业时和毕业五年后的评价有什么差别?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体验和实践经验的不同。从专业知识技术上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五年以后要达到工程师的标准或基层管理者的标准。工程师是什么标准?是运用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毕业时,应该已经达到了工程师的知识水平,但由于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缺少实践的体验,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些局限,包括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融会贯通的程度等方面都会有差别;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心理素质的差别,离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心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是不是敢于去解决问题、是不是熟悉解决问题的路径等等。我们要明白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而在学校期间就努力缩短差距,则是我们教育者的职责。如何更多地给学生以锻炼机会和条件,不仅要强化校企合作,使学生多一些在真实的环境中实习锻炼的机会,更要在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实验活动、文化活动等等的体验中强化对学生精神的培养,强化挑战自我的气魄的历练和对迎战困难的毅力的培养,这些是在学校中能够实现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许多时候不是来源于知识的不足,而是战胜困难的精神不够强大。我们对工程认证当中有一些问题的理解不能离开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即要有科学素养、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线的管理者,就更离不开实践的磨练,因为,管理不仅是技术、科学,更是实践的艺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锻炼、体验,才可能成长为好的管理者。
    (三)对难以达到目标的个体学生的培养评价和解决的办法
    工程教育认证很强调对没能达到要求的学生的培养问题,即不是评价我们有多少学生达到了培养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评价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将对学生培养的关注点由班级深化为每一个学生,因人而异地制定培养方式,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状况,将人才成长个性化,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多方位、多岗位的,找准学生成长的目标定位,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成长方式,能更好地学有所成。
    我们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更要将外在的体系变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成长要求,使其成为自我成长的自觉境界,将成长的自觉意识激发出来,并付诸于自我成长的实际行动。这是评价体系的深层次的寓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成长目标,就要将自己的成长心愿化为长期的具体行动,并将成长大目标化解为阶段性目标,将阶段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活动性目标,并对目标的要求具体化,这样就会使学生四年的成长始于足下。但制定标准也非易事,况且学生本人对前程多有笼统和激情的展望,帮助学生制定成长目标并分解为可实现的指标,是教育者的责任。自我成长的标准应该紧扣人才培养体系,这样就可以将专业人才培养的外在体系化为自己的行动,实现学习的内化。但体系是统一的,要使得体系变为学生的个性成长要求,却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丰富和拓展自己对体系的学习和领悟,如此就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我成长。学生自我分解目标并制定实现标准是基础,而保证实现标准需要制定评价系统,自我教育的评价系统在于能够约束自己达到标准,能够如期完成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是自我成长的最应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延伸自己的学习要求,这样就会提高自己的成长附加值。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