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出版的《best365网页版登录报》刊发了校长鹿林署名文章《面筋》,全文如下:
面筋
我对面筋的认识起于蝉,蝉蛹和蝉都是美味。初夏,蝉蛹开始破土而出,用它那有力的前脚由下而上在地表面钻一小洞,探出身来,顺附近的树干而上,进行着由蛹到蝉的蜕变。雨后,土地松软,蝉蛹尤易钻出,白天,捉蝉蛹人盯着树木周围的地面转来转去,寻找着针孔样的蛹穴就势刮扩,蝉蛹栖息其中,摘一细枝慢慢插入,蝉蛹感到了危险,用前足死死地钳住细枝,顺势提起,蝉蛹便被诱逮。入夜,人们带着手电,在房前屋后的树上,寻找着趴在树干上伺机蜕变的蝉蛹。蝉蛹油炸过后撒上少许食盐,就成了美肴。然而,蝉的种群是捉不尽的,它们前赴后继昼夜不息,从广袤的大地上不断地钻出,爬上树干等可以依附的植物,挣脱了蛹衣的束缚成了蝉,随着翅膀随风慢慢变硬,展翅飞上了枝头,一年一度唱响它们欢乐的歌。继蝉蛹之后蝉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佳肴。蝉易警觉,当人们靠近,就会掩住歌声,感觉到危险就会飞向它方。不过,人总比蝉聪明,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粘蝉的办法,择一竹竿,顶部再绑上一段细杆,将面筋粘于其上,循着“知了”声悄悄地潜于其下,趁它还没有感到危险的来临,瞬间举面筋黏住蝉翅,蝉便在急促惊鸣中被逮住。
一日,偶读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当时不明诗境,以为蝉高尚,就再也没有捉过蝉蛹和蝉。但面筋的制作却让我终生难忘。贫困的日子,小麦粉是家中的珍贵之物,名曰细粮或白面,只是在逢年过节或亲戚来访时包饺子方可用。软磨硬泡向母亲要上半瓢面粉,加水活成面团,在村旁的小湾中反复揉搓淘洗,直至面团变成面筋。看着白色的淀粉由浓趋淡向四周散去,阵阵可惜,那飘去的本应是馒头,无奈制作面筋就是要淘弃那让人心系的淀粉。面筋性黏,用作粘蝉的翅膀很给力。
近日,老在比较制作面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别,体系建设是一个由分散到整合、由粗构到细致的凝练过程。如果说,过去的课程有相对自主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围绕着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将所有的培养活动都指向目标定位,包括了课程体系、课余活动、自我教育活动。尤其是课程体系的逻辑构建就更有挑战性,如何将由众多老师承担的来自不同学科或专业的课程,集约成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将理念化做行动的庞大和复杂的工程,需要由更多强调个体行动转化为更多强调团队的行动。体系的重构也似面筋的制作,是一个淘洗过程,将课程先粗线条地组合起来,再不断地反复锤炼,形成紧密契合的整体。就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价值主线,围绕着人才需求的目标定位,将各门课程的内容打炼成严谨的课程体系;制作面筋的目标是粘蝉,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是提高专业人才的从业竞争力。内容符合的保留之,不符合的淘出去,多了的减去,少了的加上,重叠的明确放在哪门课程中,逐步将课程体系打造成真正的有机体。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其学科的含义可能很广泛,但都要依附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取舍。就像面粉有很多的用处,蒸馒头要全部保留,制成面筋,就要将其它的淘出去,效果如何要看粘得住粘不住蝉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越贴近需求,培养体系的逻辑构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培养的学生就越能被市场所青睐。关键点是团队的行动是否协调,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机制,形成跨行政关系的教学团队。当一个体系被一遍一遍地打造,锤炼出魂一样的逻辑构筑力,那就应该是核心竞争力了,如果能够让学生掌握并自如地应用之,那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展现。就好似杠杆原理,看似很简单,给一个支点,一端用力就可能撬动另一端,然而,其应用却无穷,用之于汽车可以开动汽车,用之于桥梁可以实现通行等等,只是用法不一,而用法中深藏玄机。实现逻辑清晰的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锤炼过程,更何况人才需求是会变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就应随之而变。课程是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每一位任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的充分展示,就形成了体系化的整体培养功能。我们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要使学生由一门门课程的分散学习,实现对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由外及里的过程,没有局部也就没有整体,对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是局部,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糅合在一起是整体。体系是外在的东西,要使其化作内在的素质,其中的奥秘也许是由对外的理解升华为自身的感悟,同样的外在东西,与自身交合的程度不同,感悟自然不同,这也就是同样的学习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的原因所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由诸多的知识学习,演化为自身的感悟,运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繁入简的转变,掌握其精神;在实践中,则能运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由简入繁的转换。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对我们的挑战,深潜才可能触摸其鲜活的逻辑脉搏,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构成部分,由此能够随着市场的需求,实现我们的价值,其中学问颇大,不下实功恐不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