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交院 > 正文 >
《齐鲁晚报》:管理不完善机动车挤占空间 省城慢行系统变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12]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新闻链接:http://www.qlwb.com.cn/2014/0512/128302.shtml

    齐鲁晚报讯 为了提高城市自行车出行率,打造舒适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立完善的慢行出行系统方便市民。2010年底,济南市成为全国首批6个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城市之一,玉兴路、文化东路、文化西路和黑虎泉西路4条道路作为慢行示范路陆续完成改造。3年多过去了,记者再次探访发现,这4条路慢行效果“大打折扣”,而机动车挤占慢行空间,道路管理不完善是主要原因。

    慢行示范效果最好,自行车道却被堵

    玉兴路位于省城南部的玉函片区内,北起七里山路,南至旅游西路,道路长1540米。2011年4月改造完成后,慢行车道加宽,快车道由原来的四个车道压缩成三个,为保护行人和自行车路权特意压缩了机动车出行空间。

本报记者2011年曾探访玉兴路,该路快慢车道之间设置了绿化带或连续的立石作为隔离设施,就连公交站点都设置在绿化带区域,不与自行车道交叉。一时间,骑行成为当地居民的享受,玉兴路的示范效果也大受好评。不过记者5月11日再进行探访时,虽然慢行设施设置较为完善,但有不少机动车停放在自行车道上。

    由于自行车道设置了隔离桩,有的车辆甚至直接堵住了进入自行车道的入口。同样在省城主干道文化东路和文化西路,作为慢行示范道路铺设的彩色沥青犹在,但不少机动车却停在上面。“铺了彩色沥青是为了把快慢车道分开,保证行人安全,但现在效果却很有限。”

居住在齐鲁医院附近的肖先生对机动车占用慢行道违法停车可谓“深恶痛绝”,他感慨“交警贴罚单也赶不走”,甚至有人用凳子、纸箱等工具抢占自行车道用来停车,“想出行也不能选择骑车的方式了。”

    不设隔离带,人行道几乎被占没了

    黑虎泉西路的情况更为不乐观,该路机动车道两侧分别划定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自行车道宽度在1 . 5米左右。11日中午,记者在此路段观察,由于附近购物场所云集,人车流量较大,并不宽敞的两条单向快车道经常出现拥堵,机动车窜进自行车道更是非常频繁。

由于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间没有任何隔离设施,划定的分割线形同虚设。自行车道成为出租车、私家车和公交车辆的上下客区域,还有不少车辆在此停车。另外,虽然两侧人行道宽度分别为6米和7米,步行空间较为宽敞,但却挤满了做小生意的商贩,还有不少市民将非机动车直接停在了人行道上。

    “黑西路沿线风景很美,如果真能起到慢行示范的作用,对我们来说骑车是一种享受。”省城骑行爱好者小孙感慨,现在经常要跟停放在自行车道上的机动车“争路”。小孙表示,城市管理者应该主动设置慢行系统隔离设施,并对占用非机动车道者进行处罚,“不然,本来花钱为市民打造舒适出行环境,到最后啥效果也没起到。”

    慢行系统不应建而不管

    本是慢行示范路,却因为机动车挤占空间变得效果有限,交通专家认为,一方面慢行系统规划应当是建立在城市功能整体性考虑的基础上,如果慢行系统无法连成片,不仅市民使用起来不方便,政府部门管理也是难事;另一方面,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转变“以车为本”的观念,对于侵犯居民慢行权益的行为进行合理处罚,保证慢行系统的通畅。

    例如黑虎泉西路,因为停车设施建设不完善,再加上管理混乱,乱停车或流动商贩占用人行道空间的现象较为严重。best365网页版登录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蔡志理建议,慢行系统中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路权应得到充分保障,在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就要保障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建设。慢行系统建成后,相关部门应对车道进行隔离疏导等方面的持续管理,以方便市民能充分利用慢行系统出行。

    省城自行车道混行比例超九成

    4条慢行示范路效果有限,省城其他道路的慢行交通状况也是问题重重。近日,记者探访了济南旅游路、经十东路、经五路、山师东路、历山东路等多条城区主次干道发现,“奇葩”的自行车道还不少。例如,在历山东路共有两个车道,车道外侧为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不到2米宽。自行车道被设置在机动车道和停车位之间,经常被乱停放的车辆占用。

    在山师东路,有的店家开业甚至将“舞台”摆在了自行车道上,而路边停放双排车的情况也不少见。以省城主城区自行车道路为例,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支路机动和非机动车混行现象最为严重,长度达413 . 5千米,比例达93 . 6%。自行车道路服务等级为“优”的比例仅为5%,“差”的比例高达65%,其中支路自行车道路基础设施最差。

    城市慢行系统舒适最重要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人行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等。就是在“公交优先”的前提下,以步行、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作为对公交等快速出行方式的一种补充,实现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实现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从而解决道路拥堵、汽车尾气污染、停车难等城市管理难题。

    除了为市民出行提供多样性选择,慢行系统设计还必须要人性化。例如在珠海,慢行道路两侧建成一路绿荫,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时有凉风吹来。而在上海,静安区将打造一个“系统性、全覆盖”的慢行系统,并在11:30-13:30和19:00-21:00设置“健身高峰时段”,对占用机动车道路的路段配合交通限流限速,让机动车为路跑族让路。

编辑: